【青岛日报】长光禹辰:让应急产业“青岛智造”

发布时间:2017-09-25

“原子弹、导弹中的光学设备一定要让长春光机所来做。”半个世纪前,钱学森先生的话仍回荡在耳畔。始建于1952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曾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中国第一”。 


 2017年9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落户青岛高新区,并与高新区共同投资设立长光禹辰信息技术与装备(青岛)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启用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依托自身在光学仪器及光电装备领域的优势,着眼解决国家安全保障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无人机平台搭载光谱仪 科学应对自然灾害防治 


 谈及长光禹辰的发展重心,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负责人张军强介绍道,基于光学设备的灾害应急是长光禹辰主攻的方向之一。“灾害事件包含事前预测、事中救援、灾后重建三个阶段,我们主攻事中第一时间获取现场数据,为救援决策提供支持。比如发生洪水时,救援团队急需了解淹没面积、房屋倒塌数量、受灾群众、救援人员分布,以确定救援路线,这就用上了灾害应急系统。” 


不光可以应用于洪水、地震、泥石流,这种灾害应急系统也可以用在浒苔上。张军强表示,“因为风向和海流的影响,形成于黄海南部的浒苔,每到夏天屡屡‘进犯’青岛,也成为一种危害。” 


此前,青岛为了预防和警示浒苔灾害,布局了数百个监控点,但单点监控成本高、操作也很麻烦。张军强告诉记者,针对这一“痛点”,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平台搭载了光谱仪,“只需要沿着海岸线飞几圈,就能记录整个海岸线的浒苔数据,污染面积、污染程度一目了然。如果连续获取数据,还能形成动态地图,准确预测浒苔从哪儿开始,提前进行控制。” 


从几百个监控点到几架无人机、从点数据到面数据、从人工分析到智能分析,张军强告诉记者,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传感器这一核心技术。 


多功能海事光电吊舱海事应急救援更“智能”


当然,除了自然灾害,以海洋名城为目标的青岛也十分重视海工装备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海事应急救援装备,包括海上应急搜救、海洋溢油监测……都是青岛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青岛的海上应急搜救、海洋溢油监测应急装备,多采用无人机平台和监测传感器,但核心传感器方面一直未取得突破,相关产品仍被国外公司垄断,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张军强表示,这种现状也制约了青岛应急产业的发展。 


“不管是应急搜救还是溢油监测,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解决大幅宽、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源信息融合探测与自主识别的难题。”张军强告诉记者,为了实现“看得更宽、分得更细、察得更准”的诉求,长光禹辰自主研发了多功能海事光电吊舱,可以搭配可见光、微光、红外、多光谱等多型传感器,在200米高空单次航线可获取400米覆盖宽度、0.2米空间分辨率的视频、图像和多光谱影像,结合小视频动目标自主识别、低POS精度影像快拼、多光谱特征提取等核心算法,功能和性能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针对用户个体,定制满足行业用户需求的专业装备,实现真正的 ‘青岛智造’。”张军强笑着说道。 


 搭建基地 带动青岛应急产业全产业链 


去年9月,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在高新区中科研发城正式揭牌启用,汇聚了长春光机所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灾害现场信息获取技术的研究与装备开发。 


“基地核心技术人员来自长春光机所的空间光学部和航空测量部,在大口径光电侦察载荷,可见光、红外、激光成像系统的研制与集成等方面具有10年以上的研发经验,还先后参与过921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航天项目,以及多型号军用光电侦察载荷的研制。”说起核心团队的实力,张军强满满的骄傲。 


“我们现在的技术积淀,不仅在应急产业领域,在安全管控和光谱探测方面也有了重大进展。”张军强表示,目前长光禹辰公司已经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光电一体化探测装备在边海防警戒的应用研究、装备研制和产业化推广;与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等“国家队”在传感器农业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和应用研究,致力于提高我国农业定量化遥感、变量化实施的水平装备研制能力。 


“有这样的人才和技术基础,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基地。这个基地不只是拥有长光禹辰一家公司,也不仅仅属于长春光机所,而是属于所有做应急装备和服务的企业。在这个基地基础上,孵化更多的应急产业公司,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张军强表示。